-
李水山 | "77级"自画像: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77级”承载和代表着批判和探索精神。因为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文革理论,破除了现代迷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脉搏和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打开被关闭封锁的高等学府和教育的大门,不讲阶级成分论,让所有中华儿女找到了学习的殿堂,勤奋学习,放眼世界,开阔视野,发挥才华,贡献于国家建设,跨入探知世界的文明进程。
넶26 2022-12-22 -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 · 感恩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在宁夏六盘山区插队、工作的杭州知青。1977年参加高考,因“政审不合格”没录取。1978年继续考,当时我已经32岁,我报了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不曾想,思想僵化、内向木讷、不善交际的我,阴差阳错被人大新闻系录取了。
넶20 2022-12-22 -
李山泉:驰骋华尔街的高级基金管理者
我接手时这个基金规模有一亿美元左右,后来最高曾达50亿美元,成为业内同类基金中少数的几个大基金。2010和2011连续两年,这只基金获得了美国基金评价机构同类基金5年期第一的成绩。我操作这只基金将近17年,长期回报率保持在同类基金前三名。
넶694 2022-12-12 -
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了知识的尊严 感恩至今
1977年,中国的年轻人陆续听到一个好消息: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要恢复了。于是在大江南北、城里山村,很多年轻人重新拿起丢掉了十年的中学课本,挑灯苦读,希望重圆学习知识的梦想。涂光晋就是他们中的一个。那一年,全国报考大学的人数是570多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넶8 2022-11-16 -
朱永新:1977年的高考给了所有考生平等的机会
我是77届的考生,77、78、79那三届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它是在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下出现的,但它的特殊性也带来了我们对那个时代高等教育、大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的一些思考。对我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体会很深。
넶13 2022-08-29 -
汤敏:一生的教育情结
最关键的是知识储备不够。我读初中时赶上“文革”刚开始,停课闹革命,基本没上学。高中只读了一年书,剩下的一年都在学工、学农、学军、拉练等等,后来又去插队。我又没上过一天师范就直接当中学老师,感觉特别困难。
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给学生上课心里都发虚,所以我对知识特别渴望。
当时能从插队的农村回到城市就是最大的理想,当老师都算幸运的。넶22 2022-08-29 -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我们新三届是追梦的一代,梦想的起点大家往往都会提到高考,因为恢复高考的确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于我而言,人生正是从那一年高考开始真正变得精彩而有意义,让我从一名电工到做梦成为歌唱家、新闻记者,到现在成为商业投资企业家并追逐着新的梦想。如果我真的是一只早晨的鸽子,那么1977年高考就是早晨那第一缕阳光,驱走了一切命运的阴霾,照亮了精彩人生的前路。
넶11 2022-08-29 -
宁高宁:阴差阳错走对路
我1958年11月出生在山东小城滨州,父母是当地医院的医生。我在滨州读完小学到高中^1975年我17岁,刚高中毕业,响应国家号召,到滨州下属的博兴县插队当知青,后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段“土插队”岁月。
넶34 2022-08-29 -
黄蓓佳:回忆恢复高考的岁月
那年恢复高考前,我在长江江心的一个小岛上插队劳动。在此之前我已经在这个长青岛上“接受冉教育”4年了,而且我早已准备再继续个4年或者40年也说不定。那时知青除了老老实实“扎根”外,还能有什么企图?没有,也不敢有。不过我算是个例外,因为我在1973年就已经写小说了——当时写小说就是为了“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但那是藏在被窝里的想法。
넶8 2022-08-29 -
陈建功:行走在时代的风云中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等各大媒体向全国发布恢复高考的消息。早在这之前几周,家住人民大学大院里的陈建功的父母已经得知了这一消息。书香门第的家庭对这种消息自然有天生的敏感。父母当即把陈建功从矿区召回家里,递给他几本早已准备好的复习材料,让他回到矿上认真准备应考。可是,已经发表了几篇作品的陈建功受当时的文艺思想的影响,想的是扎根矿山,当一名“工人作家”。
넶34 2022-08-29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