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2009年,春节刚过。我带一个摄制组到贵州拍摄“瓮安事件”的专题片。那次采访异常艰苦,大规模群体事件之后,人们都不愿接受采访,特别是面对镜头。天气也不顺,不停地下雨,采访进行了20多天时,全组的人都筋疲力尽。只好停机两天,整理资料,略事休息。

    安顿好事务,我立即驱车赶往贵阳,去看望患病中的老大哥张善炬。我们有19年未见了。

    36 2022-12-21
  • 李秋零:我的康德缘

    1978这个数字,已经成了我的口头禅,它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缘”。在此之前,我早已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幼时的理想早已被我扔到了爪哇国里。但在1977年,中国却意想不到地恢复了高考。于是,在1978年,我虽然既未读过完整的小学,也未读过完整的初中,更未进过高中的校门,却斗胆报考,居然考中。

    37 2022-12-21
  • 1977那年高考|复旦教授陈思和:大学最宝贵的就是一种大气象彰显

    “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大学生活,我后来的一切便都没有了,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陈思和说,在复旦读书时最幸运的事情,便是遇见了贾植芳先生。在他眼里,贾植芳先生不仅是他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他人生的导师。

    20 2022-11-30
  • 1977·那年高考︱油画《教授们》的背后:复旦一场答辩请来六位泰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图书馆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副油画《教授们》。
    那是1988年7月,复旦大学首届新闻学博士答辩会的现场。张隆栋、钱维藩、舒宗侨、宁树藩、余家宏,新闻教育史上德高望重、桃李天下的几位大师齐聚,组成堪称“豪华”的答辩委员会。
    一位老者坐在长桌一侧,手里一支烟,一根拐杖,眉宇间一股铮铮之气。他就是这个委员会的召集者、复旦新闻系老系主任王中。当天参加答辩的,正是他带出的恢复高考后复旦首位新闻学博士——高冠钢。

    6 2022-11-30
首页     共同记忆    师友记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