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作者珍藏的高考准考证。
记得1978年初秋,高考结束的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印有“中国人民大学”字样的信封,我知道我被心仪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兴奋的心情难于言表,撕开信封的双手都激动得有些颤抖。可就在5秒钟之后,这种兴奋转眼就被另一种情绪代替,遗憾和困惑涌上了心头。因为映入我眼帘的是通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录取专业:财务会计。会计?难道学会计也要上大学?人生可就这么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啊!
30多年前的1978年,会计还是个冷门专业。那时,文革刚刚结束,轻视经济管理的“左”的思想仍旧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不懂经济和经济管理,更不明白当个“账房先生”为何还要上四年大学。我们班里很多同学都没把会计作为第一志愿,甚至压根儿都没有报这个专业,而是被调剂进来的。据我了解,全班42人中把会计作为第一志愿的,不过就是两三位同学。
但四年之后,会计这个最基础的经济管理元素,这个国内国外哪朝哪代搞经济建设都离不了的岗位职能,以其实实在在的专业生命力向我们班同学“报喜”:我们学着了!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高端会计人才,我们会计班成为全校学生分配去向最好的班级之一。
毕业30年来,我们班42名同学在改革大潮中逐浪而行,在会计业界完成和正在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占三分之二强;几乎全班同学都曾经拥有过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经历——教学、会计实务操作和经济管理工作。
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班78级毕业照。1982年。
始终活跃在会计教学科研领域的教授们,有中国人民大学的于富生、冯燕(已故),中国林业大学的苏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夏成才,中央财金大学的韩世君,汕头大学的何文标,吉首大学的彭学明、北京服装学院的金捷(已故)等。他们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讲授着会计改革最前沿的思想和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计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夏成才同学,这位当年湖北随县纺织厂的工人,凭着大学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干得有声有色,成为目前我们国家少有的仅有本科学历的博士生导师,在专业领域成为有名的专家,一直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他始终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结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既善于虚心向同行专家学习,又力求坚持创新;既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又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他提出的重构现代成本模式、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新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他荣任的各种社会职务中最显分量的当属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如今年逾六旬的老夏,依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潜心服务于会计业界管理层面的,有证监会、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审计局等行政部门的各级干部汪建熙、杨周复、骆小元、李莲、张立仁等。他们亲身参与了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以及相关部门法规的制定和实践过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服务;为对外开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备商用语言——会计的国际接轨、为国家各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作出了努力和贡献。这其中,又属汪建熙同学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毕业10周年留影。1992年。
据我了解,汪建熙当年所报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他也是被“调剂”到会计专业的。他自己一定也没有想到,这一“调剂”,就与会计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大学4年,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奋好学,还有他对会计学的超高悟性。三年级学年论文,他写的是《对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讨论》,用小题目做了大文章;而毕业论文,他写的是《经济效益、价值管理、财会工作、管理结构》,已经站在利用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宏观管理的高度去阐述会计学了。
汪建熙从人大毕业后,先在财政部科研所师从我国会计学界的泰斗杨纪琬先生,拿下了硕士学位,随即进入财政部所属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成为最早一批从事外资企业审计工作的中国会计师;之后,他作为杨纪琬先生的博士开门弟子,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美国在华尔街拼搏。
1992年,汪建熙受刚成立的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力邀回到北京,参与证监会的初创,担任证监会第一任首席会计师。他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在与之相应的财务和会计管理方面,担任着清道夫和守门员的重要把关角色,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财会工作的规范化、国际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汪建熙以他扎实的专业功底、流利的英文水平和在国际会计界的声望,作为专家,应邀以个人身份担任了联合国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赔偿委员会委员。这个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来自若干国家在法律和财务方面具有崇高学术地位和实务操作经验的专家。能成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不仅是汪建熙同学本人的荣誉,也是中国人的荣誉。
毕业20周年留影。2002年。
与汪建熙不同风格,但同样在会计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的,还有我们的老班长杨周复,他也是我们班个别几个把财务会计作为第一志愿的同学之一。他以认真、细致、务实的风格一直从事着高校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从留校做行政工作开始到从事财务管理,一路由人民大学财务处长做到国家教育部财务司司长、主管财务工作的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多年来,杨周复不仅见证了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更是参与到其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当中,可以说他是我国教育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活字典。
最早一批投身于“在改革大潮中复起”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有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郝荃、德勤(日本)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注册会计师王玲、中誉会计师事务所改制期的所长俞智强、华安德会计师事务的创始人和总经理王国起等。他们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良的执业水准,为走向市场化的企业提供财务鉴证;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品质,艰辛堆砌着社会诚信的长城。
在这些同学中,郝荃、王玲、王国起都是先出国留学,然后进入大型国际会计事务所工作,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合伙人或者自主创业。与他们不同的是俞智强同学。
俞智强毕业分配到国家教育部,外派英国工作几年后回国,在教育部审计局任处长。1997年,国家实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当时俞智强正在教育部所属事业单位中誉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事务所改制让俞智强面临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要么回机关继续做公务员;要么放弃累计22年的工龄下海,担起会计师事务所的担子,搞二次创业。
面对这种挑战,俞智强经过认真地考虑,勇敢地选择了后者,并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打开了局面,把一个事务所干得红红火火。
毕业30周年留影。2012年。
直接从事一线会计工作,并逐步成长为公司高级管理人才的同学,为之最众。有尽职于大国企的,如渤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金平、中国路桥公司的申展、中钢工贸公司的吴小庆,还有中纺进出口公司的谢思同、中煤进出口公司的陈爱莲、杭州之江饭店的蒋世铭、大连机场的王绍国等。这些同学有太多的曲折故事可讲,有太多的职业执着可书。
在上述三大领域之外的,还有凭着会计“老本儿”,驰骋美、日、加、澳疆场的李英林、王晓帆、赵庆辉、水京安、郝小青;有最早一批涉足证券业的姚刚;有成为班里最早的局级干部后却放弃政府部门官位率先下海的马小冈;还有在银行业干得风生水起的杨宾。
这提笔一列,就列出了我们班三分之二的同学;列出了我们同学在祖国30年经济建设、30年会计改革实践中的基本阵容。
至于我本人这30年中的成长经历,更是和会计专业紧密相关:从留校任教到做大型国企的基层财务人员至高管;从在外企打工、下海创业到做香港两家主板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和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可以说一天都没有离开会计工作,也是这个专业成就了我的事业。
本文作者珍藏的学生证和校徽。学生证的校名集毛泽东书法,校徽系华国锋题字。
回顾毕业后这30年的专业经历时,我们班第一任书记马小冈同学为《班史》所作的序言中那充满着青春豪情的话语,不禁飘然耳畔:“来吧!祖国未来的会计师们,握紧你手中时光的雕刀,在这里,刻下大学生活的第一笔”。
时间过得好快啊!转眼已是30年后了,我们这群“祖国未来的会计师”可以无愧坦陈:在会计这样一个准则严谨、稽查严格的行业里,我们勤勉敬业了,经受住职业道德的考量了,能够告慰学校、告慰老师了。
(文稿选自《天高人大——七七八八集续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河,祖籍山西,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班78级。曾为香港上市公司CEO,现居北京。
来源:新三届公众号